笔趣阁 > 科幻小说 > 无限轮回学院 > 第一千四十四章 重要20

  但是,究竟要怎么做,才能够做到呢?

  那么,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呢?

  这怎么办得到呢?他也知道做人应该这样的。可是怎么能够这样呢?

  直到现在,x也无法理解x究竟为什么要这样。

  然而以现在的环境,何时才能做到呢?

  不是怎么可能够,是怎么可能就只有这点东西。

  十分正确。那么,我们要如何才能弄清楚到底有没有超越物质的东西存在我们又该如何着手

  “我们为什么就不能做到这一点呢?”

  顺其自然吧。

  “算了吧,一切任其自然吧,让我们寄希望于命运吧。”

  所以啊,这种事,还是顺其自然的好了。

  顺其自然并不是消极地去等待,顺其自然是听从命运的安排。更确切地说,顺其自然是寻求生命的平衡。有人说:“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得失随缘最好。”世间万物缘起缘灭,得失随缘的人方能体悟生命的大自在。

  “我的人生也不刻意,一切顺其自然。

  至于青年朋友,来日方长,前程似锦,我也就不必高攀,祝愿他们好自为之吧。

  天赋努力都不可强求,尽其在我,便是心安。

  如果,不幸福,如果,不快乐,那就放手吧如果,舍不得、放不下,那就痛苦吧

  跟他说:天下事须当顺其自然,不可强求。

  我是怎样实行这个座右铭的呢?无非是顺其自然,随遇而安而已,没有什么奇招。

  但是,这所谓的自然,真的能够将林宗导向自己所想要的目标吗?

  雅典人我们现在已经进到这一步,我们明白各种社会的法律多如牛毛,诸多立法者的目标是相互冲突的,这一事实并不奇怪。

  一般说来,某些人的正义标准是对某些群体权力的约束,而无论在实际中这些群体比其他群体好或差,某些人的正义标准是获得财富,而无论是否要以奴役为代价,还有一些人则以“自由”为他们的努力目标,对此我们一定不要感到惊讶。

  还有,一些人在立法中把自由和征服其他社会这两个目标结合在一起,关注二者的实现,还有人同时追求所有这些目标,他们以为这样做是最聪明的,而不去确定某个适当的、具体的、可以为之献身的、可以作为其他一切追求目标的目标。

  但如果人们遵循我这里所讨论的规则,把生活的计划瞄准在避免痛苦,亦即远离乏、疾病和各种苦难这一目标,那么,这一个目标就是真实的,我们或许就能有所收益;并且,我们的生活计划越少受到因追逐所谓肯定的幸福的幻象所带来的打扰,我们的获益就越多。

  歌德在《亲和力》由米特勒说出的话与我这里的说法不谋而合。米特勒总是为他人的幸福做事,他说“:如果一个人试图摆脱某种祸害,那他总是清楚地知道自己的目的;但如果一个人总想着得到比自己已经拥有的更好的东西,那他就是相当盲目的。

  每个人都试图应用他的资本,来使其生产品得到最大的价值。一般来说,他并不企图增进公共福利,也不清楚增进的公共福利有多少,他所追求的仅仅是他个人的安乐、个人的利益,但当他这样做的时候,就会有一双看不见的手引导他去达到另一个目标。

  而这个目标绝不是他所追求的东西。由于追逐他个人的利益,他经常促进了社会利益,其效果比他真正想促进社会利益时所得到的效果还大。

  让我们努力说服他们。当正义的原则指向这条路时,要循这条路前行,即使这违背他们的意志。然如果有什么人用强力挡你的路,那么使自己进入满足和宁静,同时利用这些障碍来训练别的德性,记住你的意图是有保留的,你并不欲做不可能的事情。

  那么你想要什么呢?-某种像这样的努力。-而如果你被推向的事情被完成了,你就达到了你的目的。

  也许我们现在会怀疑说,借着梦的分析,我们可以打开哲学所一直无法解决的人类心理机转。但是,目前我并不拟循此途径去发展,我们还是先回过头来把“梦的改装”先阐释清楚。主要问题是梦中不愉快的内容,究竟如何解释成愿望的达成。

  我们现在已看出,所呈现的不愉快内容不外就是愿望达成的一种变相的改装。套一句我们以上提过的假设,我们也可以说,梦之所以需要改装为不愉快内容,其实就是因为其中某些内容,为第二心理步骤所不许,而同时这部分正是第一心理步骤所希冀的愿望。

  以上所发现的道理,是可以推广到各方面均成立的。就像第三章我们所提出的梦,有些是非常显而易见的愿望达成。而一旦愿望之达成,有所“伪装”或“难以认出”必表示梦者本身对此愿望有所顾忌,而因此使这愿望只得以另一种改装的形式表达之。

  我将在实际的社一交一生活中,找出一些与此内心活动相类似的实例。在社一交一生活里,我们不是有很多虚伪客套吗?

  就两个人在一起工作而言,如果其中一个具有某种特权,那么另一位必定对他这份特权处处有所顾忌,于是他只好对他自己的内心想作的行为有所改装。

  情感的不规则变化不是完全没有作用的。由于这种变化,帮助别人而未成功的企图中的优点和纯粹良好而又仁慈的意愿中的优点显得并不完美。人是倾向于行动的,并且尽其所能地促进自己和别人所处的外部环境的如下变化,即,它似乎能够最有利于一切人的幸福。

  他必定不满足于消极的善行,也不把自己想象成人们的朋友,因为他在内心深处更希望有助于世界的繁荣。

  造物主教导他:为了达到他欲促其实现的目的,可能要全力以赴,除非他实际上达到这些目的,否则自己和别人都不会对他的行为感到十分满意,也都不会对他的行为给予最高度的赞扬。

  现在让我们再来讨论另一个“反愿望之梦”所具的原则。

  也许,再继续对这问题加以考虑是有必要的——即如果梦思的材料和愿望达成刚好相反时——如一些适当的忧虑,痛苦的反省,困扰的现实,梦会变为怎样?

  可能的结果可略分为二:梦的运作成功地相反观念取代了所有的痛苦概念,因此压制了归属它们的痛苦感情,结果造就了一个简单而令人满意的梦——一个看来是愿望达成的梦,对于此点,我不必多说了。

  这痛苦的经验也许能进入显梦,虽然经过修饰,不过却能或多或少地被认出来。就是这类的梦使我们怀疑梦是愿望达成这理论的真实度,因此需要再继续探讨。

  第二个因素是更重要更深入的,但却同样为一般人所忽视。无疑的,愿望达成必定带来愉快,但是却产生这样的问题:“对谁呢?”当然是指对那位具有此愿望者。

  不过,据我们所知,梦者和其愿望之间的关系是很特殊的。他排挤并且审查它们。简单说来他毫不喜欢它们。因此其满足不会带来愉快,反而是相反的。

  由经验看来,这相反的情况以一种焦虑的状态呈现。因此梦者和他愿望之间的关系可以看成是将两个完全分开的人以一些重要的相同因素结合在一起。

  这显然要打上一个问号的,因为凭借着林宗自己的力量,在林宗自己的认知之中,他已经超越了那些所谓的自然和命运了,虽然对于那未知的规律心存敬畏,但也不认为那种力量能够威胁到自己了。

  那么,作为与这个女人关系最亲密和最神圣的一个人,既然他还有选择的余地,何必前来公开要求这份并非求之不得的遗产呢?

  他决心不同她在台上并肩而立。

  由于除海丝特·白兰之外谁都不认识他,而且他还掌握着锁钥,让她缄口不言,他打定主意将自己的姓名从人类的名单上勾销;即使考虑到他原先的关系和利益,他也要从生活中彻底消失,就象他当真如早已风传的那样葬身海底了。

  这一目的一旦达到,就立刻涌现了新的利益,于是也就又有了新的目标;这个目标即使不是罪过的,也实在是见不得人的,但其力量之强,足以运用他的全部机能与精力去奋争。

  他怀着几分讥诮的心情思索起自己安身立命的人生哲学来了,因为在他经历的多事之秋里,他的人生哲学对他没起多大的作用。他不禁怀疑起思想对一个人在其人生道路的关键时刻是否真会有什么帮助。

  在他看来,他倒是完全为一种异己的然而又存在于自己体内的力量所左右,这种力量犹如把保罗和弗兰茜斯卡步步推向罪恶深渊的巨大的地狱阴风那样催逼着自己。

  他考虑他所需要做的事情,以及何时采取行动,但在连他自己也莫名其妙的本能和情感的控制之中,他显得无能为力,一筹莫展。

  老罗杰·齐灵渥斯一生中都是个脾气平和的人,他虽无温暖的爱,但却心地慈悲,而且在涉及同各方面的关系时,始终是一个纯粹而正直的人。

  照他自己的想象,他是以一个法官的同等的严峻与公正来开始一次调查的,他只向往真理,简直把问题看得既不包含人类的情感,也不卷入个人的委屈,完全如同几何学中抽象的线和形一般。

  但在他着手进行这一调查的过程中,一种可怕的迷惑力,一种尽管依然平静、却是猛烈的必然性,却紧紧地将这老人攫在自己的掌握之中,而且在他未完成它的全部旨意之前,绝不肯将他放松。

  或许我们会问:为什么这些作品的重要性到现在才被承认了其真正的价值?原因是,安德烈·纪德毫无疑问的是这样一个作家,其真正的价值需要放在长远的绝望中才可以评估,需要一段空间,才可以让辩证法的三个阶段有回旋的余地。

  纪德比他同辈中任何人都更有对比性,他是一个善变的普鲁杜斯,他的态度永远在变,不竭不休的从对立的一端来启手,以便激出火花。

  这乃是为什么他的作品看似不断的对话,而其中的信仰一直跟着怀疑奋斗,一直跟着对生命的爱奋斗,纪律也一直跟着对自由的渴望奋斗。

  他造就了那支伟大军队的将军们与人间喜剧中的主人公和烈士。

  一个出类拔萃的年轻人,一旦在他自己的领域中一举达到前人未能达到的成就,仅仅这一事实,就会永远鼓舞他周围和身后的所有青年。

  从这个意义上讲,霍夫曼斯塔尔和里尔克对我们这些更年轻的人来说,是对我们尚未成熟的能力的一种不同寻常的推动。

  我们倒不希望我们中间会有人能再现霍夫曼斯塔尔的奇迹;但是只要他存在,就会给我们增添力量,因为他存在这一事实本身就清楚地说明了,纵使在我们那个时代,在我们自己的城市里,在我们这样的环境中,同样可以产生诗人。

  那是被理想主义所迷惑的一代人,他们抱着乐观主义的幻想,以为人类的技术进步必然会使人类的道德得到同样迅速的提高,而在我们今天把太平一词早已作为一种幻想而从自己的词汇中抹掉的人看来,那是十分可笑的。

  由于我们这一代人在这个新世纪里已学会了对任何集体行为的爆发不再感到惊异;由于我们等待着在未来日子里还会有比以前更加臭名昭着的一天,所以我们对人的道德的可教性是大抱怀疑态度的。

  我们不得不承认弗洛伊德的正确,他看出我们的文化、我们的文明只是随时都能被破坏性的罪恶的力量所冲破的薄薄的一层。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